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变化

司南 2024-05-30 03:33:33
最佳回答
改革开放30年来,滁州人民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怀着强烈的发展理念,追寻奋力崛起之路,走过了奋进三十载、辉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回顾30年来滁州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滁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新路。 (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按照**三步走战略, 通过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市委、市**坚持“三大战略”,瞄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追赶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2007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7%,全市生产总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gdp达到10814元,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为45.49亿元,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随着财力的大幅增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8亿元,累计支出319.6亿元,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前实现“翻两番”。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 59.4:22.4:18.2调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8、15.7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二、三产业实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56.12亿元,增长79.92倍,年均增长l6.4%,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 2007年的35.2%,上升l7.1个百分点。2007年生产家用电冰箱204.2万台,占全省的23%,彩色电视机 72.5万台,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也率先尝到体制创新的成果。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1.5亿元,增长49.6倍,年均增长6.3%。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其中粮食、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l7 个市前3位,油料产量居全省前5位,确立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全省龙头地位。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我市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华联、苏果、麦当劳、商之都等大型超市、连锁店、品牌专卖店纷纷落户滁州,红太阳装饰城等一批大市场、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催生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基础投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1978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多万元,而且全部是基本建设投资。30年来,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行了有步骤、分层次、大规模投资和改造。特别是2000年以来,市委、市**抓住**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重点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亿元,2005年达到114亿元,2007年达到236.75亿元。2001年以来7年累计完成投资763亿元,相当于前22年的1.2倍。 工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工业投资规模实现快速增加,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并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防洪、排涝、灌溉等能力大为改善。交通运输己基本形成以公路为骨干,铁路、水运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逐步增多,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跨越。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4元,比1978年增加21.7倍,年均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1元,比1978年增加34.7倍,年均增长1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9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元增加到5406.8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9.1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己是普通农户生活。 4、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招商引资成果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调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90年代初期全市才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元,直到 2002年才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达到2.23亿美元,2007年又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 4.75亿美元。经济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8.1%, 居全省第6位,出口贸易**和地区达到132个。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内力不断增强。198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0万美元,1996年突破千万美元,2006年起连续2年过亿美元,其中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亿美元,为1988年的386倍,年均增长36.8%。从2003年起,招商引资连续突破20亿元、40亿元、7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208亿元,长三角地区成为引进境内省外资金来源主体。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西门子、美国麦当劳、国际纸业等落户滁州,江苏万翔集团、浙江玻璃、湖南长丰汽车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0年来,滁州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4个, 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 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2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76.4亿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环境、生态保护受到重视,生态建设规划**并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事业较快发展,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稳步推进,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旺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 **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回顾我市改革开放坎坷征途,一串串脚印还依稀可辨。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开始,已整整30年,除与全国改革同步进行之外,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天长秦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天长、凤阳为代表的个体民营经济迎头赶上,为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在1993年滁州撤地建市后,首次编制《滁州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加快中心城市——滁城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思想。三是在“九五”时期,提出“科教兴滁、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1993年3月,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批准为首批省级开发区。四是在“十五”时期,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滁、城镇化、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在“十一五”时期,积极响应省委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以**为统领,纵深推进“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近年来滁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我们仅选取两个重要领域,来回顾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 1、农村改革发展基本历程 纵观我市农村30年改革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放权搞活,解决“生存吃饭”问题。我市全面实行以农业“大包干”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僵化体制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值得骄傲的是,1978年冬,我市小岗村农民冒着巨大风险悄然实行的农业“大包干”责任制,正是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农村的一次巨大变革。 第二阶段(1985年——l998年),多业并举,解决“发展增收”问题。我市积极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农民快速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l990年我市建立了由县、区、乡镇**“六站一公司”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1993年至l998年,我市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劳动力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域流动,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被突破。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富裕”问题。以建立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农业和农村长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民小康发展目标。1999年,来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我市终结了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实行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21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30年来的农村改革,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市场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 2、国企改革发展主要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主要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战略性调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放权让利,拉开了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序幕。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行政管理体系入手,围绕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进行松绑、放权、让利。“放权让利”作为一种浅层次的经营体制的变革,是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第一次松绑,激发了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1984年,我市创立第一个企业集团——**扬子集团,扬子品牌从此走向全国,名扬四海。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两权分离,开始了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的过渡。我市通过承包租赁促进国企改革,在大中型企业中实行承包,在小企业中实行租赁。**扬子集团经历辉煌发展的5年,走出一条全新的改革发展道路,到1991年,扬子集团已经成长为**家电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扬子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一度名列**冰箱行业第2位。 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启动了为解决企业深层次矛盾进行的制度创新。自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后,我市开始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目标的国企改革探索之路。1996年3月,**扬子集团冰箱厂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成功合资,成为当时全省引进外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从此滁州多了个洋品牌。1997年,我市实施了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此次改革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触及企业产权关系,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从客观上讲,此次改革虽然不尽成功,但它唤醒了滁州人民改革意识。同年,我市又争取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运用了相关的优惠政策,甩掉了部分国企包袱,为后来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组提供了条件。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战略性调整,积极探索企业改革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此后,我市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力度,采取关闭破产一批、资产重组一批、优化股权一批、承租经营一批,使我市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新进展。1998年10月全椒柴油机厂作为我市第一家国有上市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为我市企业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30年来的国企改革,提高了我市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盘活了存量资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晰了产权,推进了政企分开;拓宽了职工安置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当前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人均水平低 除农业改革外,我市其他方面的改革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明显,开放度不高,纵向比让人欣慰,横向比令人惭愧。十年前,江苏省扬州市和滁州无论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均旗鼓相当,可目前发展水平,我们落后太多。2007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元、财政总收入21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而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43.9亿元、财政收入4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8亿元,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远远低于扬州。200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90元和532元。据今年6月份统计数据表明,我市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增速均居全省倒数第四。 2、农业发展慢,工业水平低,三产发育差 农业增长慢。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少,农产品就地转化率低,仍处于农业弱市的境地。1998年以来,我市粮、油等主产品产量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却出现徘徊,农民增收仅靠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增长,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工业规模小。就工业而言,简单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高科技企业少,工业经济缺少大型企业支撑;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集中度低,整体效益不高;名牌产品少,竞争力不强;个别大企业在占用我市大量资源和优惠政策后,纳税很少。 三产发展滞后。按照国际惯例,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要达到40%以上。2007年,我市人均收入达到1480美元,第三产业产值149亿元,占gdp总量仅为33.9%。三产比重差距明显,服务业仍为传统服务业态,以金融、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没有形成气候;旅游业开发不足,水平不高。 3、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矛盾较为突出,统筹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不够平衡。天长经济一枝独秀,市直经济增速比县域经济落后明显。滁城作为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低,拉动聚集作用弱。我市各级财政仍然较为困难,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4、国企改革艰难,就业压力增大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2007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尚未改制高达158户,平均资产负债率约108%,涉及职工4万多人。资产质量差,历史遗留问题多,加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产权关系复杂,随时间推移改革成本增加,改革难度加大。 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据统计,2007年我市约有1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进入城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大量工人分流进入社会,新增有效就业岗位不足,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 5、社会事业发展不快,保障制度推进较慢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建设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扩面不到位,农民养老保险尚未起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商品房价格过高,经济房和廉租房建设不足,加之部分居民收入偏低,导致困难群众住房难。 6、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我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缓慢,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安全生产存在隐患。**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效能建设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较低,服务质量较差,制约经济快速发展。 (四)改革开放前景展望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已到了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更加注重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文化进步、社会和谐。 1、弘扬“大包干”精神,坚定改革开放信念 “大包干”开创了**农村改革的先河,激发了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彪炳史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大包干”精神,赋予时代特色,推动滁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正在全国掀起,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正如**王金山所说,解放思想要把自己摆进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激发全社会谋发展、追跨越的热情;要敢于冒险,敢于负责,敢于胜利,打破陈规,抓住机遇,发扬自我负责精神,树立自信,坚定必胜信念。“大包干”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运用好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入头脑里,结合实际处,运用全局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追赶中的大跨越。 2、推进三大战略,加速经济腾飞 突出工业强市。要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主攻大项目,不断提高规模企业个数和体量。做好产业规划,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入园项目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继续培植经济强镇,加快县域经济崛起。 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大滁城”建设,全力推进“131”战略组团扩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州。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规划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群,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实施东向发展。东向发展作为滁州方向性战略,应将泛长三角地区作为区域合作的新目标、主战场,敞开东大门,建好桥头堡,在基础设施、体制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实行全方位对接,使滁州成为泛长三角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把滁州建设成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料基地。加速南京都市圈一体化进程,最大限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增强经济活力。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多领域。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的改革重点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产权改革,探索集体资产有效实现形式;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加快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体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市场化水平,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4、构筑“五大”保障体系,改善民生各得其所 狠抓就业再就业,促进劳有所得。要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就业问题。完善保障体系,做到贫有所济、老有所养。要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标准。积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实现病有所医。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学有所教。要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加各类住房供应量,促进住有所居。要加快商品房开发,加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缓解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统筹解决城乡残疾人、农村低收入家庭无房、危房问题。 5、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要着力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加大整合力度,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速国企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机关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6、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事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先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正气。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与整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7、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重视自然生态和饮用水源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境内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度,改善水环境。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和城市集中供热,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市改革开放充满希望,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坚信,在**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勤劳勇敢的滁州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一定能把滁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
    • 2024-05-30 19:59:27
    • 提问者: 未知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作为体现地方经济实力的标杆,山西财政总收入节节攀升。1978年,全省财政收入仅19.6亿元,2007年达到1200.5亿元,增长60.1倍,年均增长15.2%。伴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强力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
  • 改革开放以来,江宁社会生活的变化
    • 2024-05-30 02:07:57
    • 提问者: 未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30年间,江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发生了成百上千件影响江宁的大事、喜事。12月开始,我区组织了“改革开放30年影响江宁的30件大事”评选活动,引起了全区各界广泛关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评选、投票活动,现按得票情况...
  •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
    • 2024-05-30 06:02:36
    • 提问者: 未知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几点:衣:改革开放前,民众持布票买布,衣服多在衣店定做,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衣服面料多为棉布,最普通的样式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褂子。改革开放后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各种面料的...
  •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发生的变化?
    • 2024-05-30 23:46:53
    • 提问者: 未知
    在短短的27年里,从一个**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 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 2024-05-30 22:05:46
    • 提问者: 未知
    2002年党的**确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从马恩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东方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思想到**的《论十大...
  • 改革开放30年的科技变化
    • 2024-05-30 03:15:21
    • 提问者: 未知
    改革开放30年科技变化:http://www.lwenwang.cn/news_l**t.asp?id=18542&p=1 改革开放30年变化:http://www.lwenwang.cn/news_l**t.asp?id=18541&p=1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http://www.lwenwang.cn/news_l**t.asp?id=18540&p=1
  •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是什么?
    • 2024-05-30 08:54:52
    • 提问者: 未知
    我国国有企业是在**新**主义**的过程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形式.建国前的根据地工业及建国.
  •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的论文(1500字)
    • 2024-05-30 16:29:03
    • 提问者: 未知
    回望祖国大地革开放已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的景色面貌到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
  • 改革开放30年鞍山变化
    • 2024-05-30 00:52:22
    • 提问者: 未知
    我认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鞍山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鞍山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全面建设...
  • 深圳改革开放后有什么变化?
    • 2024-05-30 22:18:02
    • 提问者: 未知
    改革开发以来,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受到了党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使深圳的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期,深圳市一个只有两...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