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

我是天天你呢。 2024-06-05 07:12:03
最佳回答
《题西林壁》 著名学篆刻家洪亮先生作品(宋)苏轼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比喻对事物要有新的看法,从整体去看。编辑本段作品解读倾蓝紫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解读此诗:1084年,元丰七年,四月,一个诗人行在庐山之中,路遇的僧人和当地老百姓见到他纷纷打招呼:“苏子瞻来了!”苏东坡,第一次做庐山客,却已被当作庐山人。似乎人们在这里等了许久,等他回来赋得庐山一首,而庐山等了许久,就等他到此空山岩径迷。跟着陶渊明窈窕寻壑的身影,循着白居易筑堂为诗的心情,苏东坡本为庐山盛景,应接不暇,而不欲作诗,但为这人们等了许久的心情也不得不作诗了。此时,他尚看见的是窈窕萝径上,迎面而来为他露出笑靥的人们——“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抬头望,他望不见让李白惊落人间而觉人与天之近的银河,他只看见高耸入云的群山,更觉人之渺小,所以说:“青山若无素,偃蹇不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从进庐山的这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迷,偶然的路经客,只为庐山盛名而来,遇不到那些诗人的景,体悟不了那些诗人愿弃置红尘落山而坐的心情,他以为只因他还是个陌生人,所以说,他年再来做故人,便能识得庐山身。没有等到他年,半个月之后,苏东坡又来了,东林寺的和尚陪着他逛了西林寺。苏东坡为上次自己入得庐山反而迷失了眼界不识庐山真面目,便想在庐山外再见庐山,把庐山看小是不是就能识得庐山身了呢?他没有登高而是远望,所以不能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能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他远望的庐山还是让他看得糊涂。本来人们总是去庐山东林寺,而苏轼偏偏去了西林寺,西林寺与东林寺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东林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林寺则小巧紧凑,秀丽严谨。东林寺,东晋慧远**携净土宗而来,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剃草开林,缔构伽蓝,创立了我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开佛教**化之先河。传说,一天在庐山也建了简寂观的道学宗师陆修静,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来东林寺与佛学宗师慧远相聚,慧远历来送客不过门前虎溪,这次言谈忘情,竟送过了虎溪,后山的老虎看得不习惯了,吼叫起来,三人会意一笑,于是就有了**古代“虎溪三笑”的佳话,不过真正陆修静来庐山的时候,陶渊明已去世34年,而慧远更已逝去45年,那虎溪三笑的不过是场空话。苏东坡还曾画过《三笑图赞》,他还真为此虚妄的传说迷了。而从老虎吼叫声中送走三位宗师后,无数的诗人来了,留下无数的诗而去,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见自己在此已无处可落笔,苏轼转到百丈之外偏寂的西林寺,他要为自己留一曲而艳压庐山客,他远远地眺望庐山,庐山也静静地等着他,生怕惊扰了他作诗的思绪,他看了很久,回望自己的前尘旧事,发现他一生都误在一个迷字:横看成岭侧成峰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苏东坡正陷在乌台诗狱案。他被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纷纷检举其诗对皇帝有大不敬,就连他的好朋友,那位后来写得《梦溪笔谈》赫赫有名的沈括,拿着苏东坡在湖州与他分别时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诗,将其意**为反对皇帝的句子,一一注释出来向皇帝检举,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震惊朝野。众位为了自己的**立场的大臣纷纷出来落井下石,于是苏东坡就从湖州被抓回京城,过了一个月,又被关进御史台监狱。一众**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连苏东坡都以为自己快死了,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就是**最有名的**:“乌台诗案”。而此时闲居钟山不问朝廷事的王安石终看不下去,上疏劝导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最终“以公(王安石) 一言而决”。苏东坡被释放出狱被贬黄州。追其原因,苏东坡是因为反对变法,而被执掌王安石变法大旗的吕惠卿为首的变法派整治,其时,苏东坡反对变法了许久,在王安石执政时期相安无事只是不得志而已,在王安石离去后,却被置之于死地,幸得王荆公一句而得搭救,但后来人们纷纷把害苏东坡的屎盆子扣在了王安石头上。怪不得梁启超要把王安石比作英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苏轼一家一开始就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上,他的父亲苏洵更是远远望见不修边幅的王安石一眼,蓬头垢面的(王安石不爱洗脸洗澡洗衣服),就断定此人为大奸,而写《辨奸论》:“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1]。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而王安石在变法途中,也一直遭到苏东坡的反对。**李敖说他:“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准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他的**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比如在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之下,苏东坡在其给宋神宗反对变法的上书中说,“夫**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与贫……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有功而贪富强。”这一番叙述实在太天真浪漫了。后来宋神宗死了,司马光上台,尽废王安石的新法,而苏东坡此时却看到了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他认识到了新法的可行和有效,他开始反省自己,在给朋友的《与滕达道书》中:“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我们这些人在新法施行当初,动不动就抱守偏见,以至有了同党异党的说法,虽然出于耿耿忠心,出于忧国之情,而所说的差错和谬误,很少符合道理的。**的品德日益更新,众化有了大成果,回顾当时自己所持观点,越来越觉得有疏漏……他如登西林寺望庐山一般悟了,原来自己一直都在迷中。当初行在庐山里,望庐山之高,自己只觉偃蹇不相亲,而王安石的变法也如庐山,让他不可亲,不能理解,只一路而去看见人声嚣嚣,他也人云亦云,望不见庐山之貌。而他写此信的时候,却是那位站在西林寺上远望庐山的苏东坡,陡然而觉自己原来一直都在迷津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能可谓的是他的悟迷,虽还不能全看清,但至少知道自己的眼前不是全部的真相,从此便多了一颗反省的心,审慎对待自己的所见。24岁四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杜甫登得泰山顶上,而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此他荡胸生层云,心中有了一个天下,而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0岁胸中有千岩万壑的王安石登上杭州飞来峰上的千寻塔,而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都登上了最高处,一个有了大胸怀,一个有了大视界。而苏东坡,近50岁知天命之年登庐山,只登得山腰树下,尚不知自己半生都迷,而在西林寺,这个简朴的小寺庙里,他却看清了自己,原来一生都不曾识得庐山面,只因自己一直都只在此山中!去盛名之下的东林寺是为了看东林寺,而去旁边这个小小的西林寺却是为了看庐山。所以他没有被东林寺的气势恢弘的幻像遮蔽了双眼。而西林寺,撇去人间浮华的尘烟,却正好供他看清自己,看见庐山,看清人生的真相。所以,他此行回去,便到金陵访问了他半生都在反对的王安石。此去庐山的苏东坡,乃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又在黄州接到宋神宗亲自拟写的诏书“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弗忍终弃”,被调任为汝州团练副使,相当于**部副部长。 苏东坡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却顺江东下,登庐山,往金陵。本来苏轼从湖北黄州北上河南汝州,最直接的路线就是朝西北方向行走,但他却沿长江一路东行,打算从长江进入运河,然后转道淮河、汴水,再去汝州。他兜这么个大圈子,似乎只为了钟山的王安石。闲居在此的王安石住在钟山谢公墩,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过着“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的生活,眼前只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所以见到了从庐山悟迷归来的苏东坡,这个已在眼界上上尽层城更上楼的昔日的反对者,王安石只一句:“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便把往日的波涛挡在了草堂之外,两个人只谈谈诗,恨恨晚。苏东坡坐在王安石的草堂里,看着院子里:“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一颗曾飘满纷纷扰扰的浮尘的心终究尘埃落定。他看着王安石骑着小毛驴晃晃悠悠走向小山坡的身影,这个曾登上飞来峰千寻塔上不畏浮云遮断眼的改革者,却能激流勇退,在人生最高峰处,安然退下,只为了这钟山山腰水尾的一个小山坡上晚步,此时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而曾经那喧嚣的一切,都成了浮云往事,此刻,王安石的钟山里,一鸟不鸣山更幽。苏东坡为这样的王荆公而绝倒:“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是的,他们从相见太早,却相识太晚,此时怎不恨,王安石也恨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所以骑在小毛驴上的王安石才会回过头来对苏东坡说,不如你也在此定居,与我为邻吧!面对如此邀约,苏东坡也动心了,离开钟山后,念念不忘王荆公,写信云:“某启。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伏惟台候康胜,不敢重上谒。伏冀顺时为国自重。不宣。某顿首再拜特进大观文相公执事。某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诲,恩意甚厚。别来切计台候万福。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此去庐山,此行钟山,他才真正理解了王安石,才知道了自己曾半生被山腰浮云迷误。9月,苏东坡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尚远,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经批准后就定居常州。1086年,元祐元年,宋神宗英年早逝,他的去世也让这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灰飞烟灭。反对变法的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等旧党上台。不久苏东坡也被召回朝廷,高太后赐给他“衣一队、金腰带一条,金镀银鞍辔马一匹,被三品之服章。”虽然苏东坡悟了,但他悟得太晚了,想大宋熙宁,王安石一场高瞻远瞩的变法,没有苏东坡的支持多可惜。虽然晚了,但苏东坡还是要尽其所能地去努力补救,就像他说的:“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于是他站在这高高的丹墀上为维护王安石的变法成果,激烈地反对司马光尽废熙宁之法,他遭到了旧党的排挤,因此,他再次请求外任,再次回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他在《与滕达道书》中说:“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晓晓不已,则忧患愈深。”他就是这样一个不为名所抑,不为利所驱,平生一股铮然之气的君子,却又有一颗时时冷静自醒的心,没有站在高处之力那就自拨开遮断眼前的浮云。到了西湖边的苏东坡,在16年前,他饮湖上初晴后雨,饮出了一曲江南绝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地方,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在此任职的白居易,所以白居易有白堤,苏东坡要有苏堤。但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堂,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再次外放。1093年一向喜欢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上台,**再度执政,旧党不容,**不喜的苏东坡,被一贬再贬,只至被贬到天涯海角——海南。据说在宋朝,这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宋徽宗即位,又调回内陆,1101年蒙大赦,回朝廷任职,北归途中,卒于今江苏常州。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这个站在西林寺看庐山的诗人,为他走在庐山道上不识庐山真面目付出了半生仕途的代价,又为他站在西林寺的此刻认识到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在两间余一卒、荷戟独鏖战中付出了另半生生命的代价……[1]春秋时,竖刁、易牙都是齐桓公的近臣。竖刁为取悦桓公,自宫为阉人;易牙长于烹饪调味,烹其子为羹献于桓公。他们二人与桓公的长卫姫和开方等人相与为党,蛊惑桓公,排挤管仲、鲍叔牙等人。等齐桓公病了,他们就一起作乱,关上宫门,筑起高墙,隔断了宫中同外界的联系。齐桓公就是想喝一口水都没人给他。而后卫公子开方带着千户齐民降归了卫国。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古诗300首
    • 2024-06-05 23:56:10
    • 提问者: 未知
    《春晓》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鹿柴》作者:王维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相思》作者:王维红豆生南国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古诗应用题(带答案)
    • 2024-06-05 19:57:25
    • 提问者: 未知
    古诗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当我们浪费粮食...
  • 带马字的古诗(包括题目)有哪些?
    • 2024-06-05 01:16:55
    • 提问者: 未知
    房兵曹胡马》 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一生怀有远大抱负和志向,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丰收的古诗
    • 2024-06-05 18:12:56
    • 提问者: 未知
    导语:秋天来了,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也是农民伯伯最喜爱的季节。在田野里,高粱涨红了脸,苞米咧开了嘴,黄澄澄的玉米粒,象一颗颗金...1关于丰收的古诗—丰收(新韵)
  • 古诗十九首?
    • 2024-06-05 06:40:28
    • 提问者: 未知
    是19首,这你应该到唐诗三百首上查一下股市的一些介绍。
  • 题画古诗都有什么
    • 2024-06-05 15:27:35
    • 提问者: 未知
    1、《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
  • 《小池》古诗
    • 2024-06-05 03:00:50
    • 提问者: 未知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
  • 长篇古诗
    • 2024-06-05 21:13:46
    • 提问者: 未知
    长篇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 古诗 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
  • 小学生古诗
    • 2024-06-05 05:23:56
    • 提问者: 未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 《题壁诗》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024-06-05 05:01:14
    • 提问者: 未知
    《题壁诗》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北宋史微谷雨初晴绿涨沟,落花流水共浮浮。东风莫扫榆钱去,为买残春更少留。这首诗表达了谷雨过后,夏天将临时诗人希望盎然生机的春天能够多停留一 会儿的情绪...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